孩子在同伴交往中,有自己選擇玩伴的原則。今天我想就我觀察到的現象說一說孩子是如何選擇自己的玩伴的。
在一個沙池里,萱萱一個人剛到的時候沒有一個孩子,只有她自己。過了一會兒,來了一個年紀比她小的男孩兒。兩個人沒有交集,過了好大一會兒,萱萱主動接近小弟弟,兩個人很快就玩起來了,小弟弟的語言表達不流暢。但是兩個人玩起來很和諧,沒有任何矛盾。后來,來了一個和萱萱年齡相當的男孩,很快三個人玩到了一起,很開心。玩著玩著,那個年齡小的男孩就被“拋棄了”,形單影只地不能和他們融合在一起玩。接著,沙池里來了另外一個女孩兒,很快地,兩個女孩玩在了一起……但是,過了沒過久,兩個人之間就出現了分歧,有了矛盾。
從我觀察到的現象,我發現孩子選擇玩伴是有自己的原則的:
第一個原則:沒有選擇機會的時候(幼兒教育m.smTxjs.com)
,有玩伴總比沒有玩伴強。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,孩子的玩伴是不分年齡不分性別的。即使語言上的交流不流暢,但是孩子們依然和自己的玩伴玩的很開心,玩的很和諧。這個時候玩伴只是個“伴”,不孤單是孩子對玩的要求,也是孩子內心的最高追求。這個時候的玩具是共享的,孩子想通過玩具吸引玩伴,更想通過工具留住玩伴。
第二個原則:有選擇權力和機會的時候,在年齡上,孩子會選擇年齡較大的孩子玩。這是因為,年齡較大的孩子,生活經驗和游戲經驗都比較豐富,更容易吸引孩子。而且,年齡大的孩子在語言表達上比較準確流暢,兩個人交流起來比較容易。這個時候,年齡大的孩子是游戲的主導者,年齡小的孩子是游戲的跟從者,年紀太小的就容易脫離游戲。這也就造成了“被拋棄”的現象。這個時候玩具的主要分配人員是年齡較大的游戲主導者,游戲主導者總是能夠說服其他人聽從他的安排。
第三個原則:有選擇機會的時候,在性別上,孩子會選擇和自己性別一致的玩伴來交往。這也是有一定原因的。首先,性別一致,孩子從對方的穿衣打扮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,也能發現自己喜歡的元素。比如她扎了一個漂亮的頭發,比如她穿了一件自己喜歡的裙子……這都讓孩子從內心更加親近。其次,同性別的孩子喜歡玩具相似。男孩喜歡車,女孩喜歡娃娃,這似乎和他們的生理有著某種聯系。當然,也不盡然。只能說大部分性別相同的孩子的愛好是相同的。這樣,他們就有共同的玩具,孩子之間交流起來也有了更多的話題。男孩子一起拿著玩具車,嘴巴里發出發動機的聲音,配合著手里的動作,一起開心地開著車玩。女孩子一起玩起了過家家的游戲,母性的光輝總是在她們身上熠熠奪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