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書名:《聰明教學7原理》
二、作者
蘇珊·A·安布羅斯 米歇爾·W·布里奇斯 米歇爾·迪皮埃特羅
瑪莎·C·拉維特 瑪麗·K·諾曼
(龐維國 徐曉波 楊星星等譯)
三、主要內容
圍繞“1.學生已有知識如何影響他們的
學習?”“2.學生的知識組織方式如何影響他們的學習?”“3.哪些因素激勵學生學習?”“4.學習如何達到精熟水平?”“5.何種練習和反饋能促進學習?”“6.為什么學生的發展水平和
課堂氣氛影響他們的學習?”“7.學生怎樣成長為自主學習者?”七條原理,結合實際教學
案例(幼兒教育m.smTxjs.com)
,全面而具體地剖析每個原理的相關因素并提出解決策略。
四、主要觀點、策略摘錄
一)核心觀點
學生的當前發展水平與課堂中的社會、情感和智力氣氛相互作用,共同影響他們的學習。
二)相關原理分析
1.關于學生發展的已有研究告訴我們什么?
我們在課堂上采取的教學策略,要反映學生的社會認同感發展水平,以便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緊張局勢有所預期并做好應對準備。
1)學生發展的齊克林模型。
齊克林提出了一個模型,試圖系統地解釋學生的大學階段所經歷的所有發展新變化。他把這些變化分為7個維度(發展勝任力、管理情緒、發展自主性、建立認同感、建立流暢的人際關系、確定發展目標、發展統合性),稱之為向量;認為各維度之間相互依賴,累積性地發展。
2)智力發展。
在早期階段,學生的推理是以典型的二元論為特征。處于這一智力發展階段的學生,相信知識是絕對的,是由權威(
教師,教材)傳遞下來的。學生的職責就是接受知識,并在被問到是回答出來。這種知識的定量觀,把
教育也被視為堆積“正確的”事實的過程。這種觀點內含的假設是:可知世界已被充分認識,偉大的教師可回答任何問題。處于這些階段的學生,不會認可不同的觀點,不大可能把討論視為獲取知識的合理方式。
當遇到許多我們還不知道答案的問題,或者一些沒有明確的正確答案的問題時,學生的思維方式就會受到挑戰,從而發展到多元論階段。此時,知識變成了觀點,任何人都可以對某個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。此時,教師不再被視為權威,其觀點僅僅被視為可能的視角之一。在此階段,發生了兩件重要的事情:一是學生以更為開放的視角來看待不同觀點之間的差異;二是學習會變得個性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