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書名:《聰明教學7原理》
二、作者
蘇珊·A·安布羅斯 米歇爾·W·布里奇斯 米歇爾·迪皮埃特羅
瑪莎·C·拉維特 瑪麗·K·諾曼
(龐維國 徐曉波 楊星星等譯)
三、主要內容
圍繞“1.學生已有知識如何影響他們的
學習?”“2.學生的知識組織方式如何影響他們的學習?”“3.哪些因素激勵學生學習?”“4.學習如何達到精熟水平?”“5.何種練習和反饋能促進學習?”“6.為什么學生的發展水平和
課堂氣氛影響他們的學習?”“7.學生怎樣成長為自主學習者?”七條原理,結合實際教學
案例(幼兒教育m.smTxjs.com)
,全面而具體地剖析每個原理的相關因素并提出解決策略。
四、主要觀點、策略摘錄
一)核心觀點
1.學生組織知識的方式會影響其學習和運用知識的方式
2.作為學科專家,我們已經形成了具有高度關聯性的知識結構,他能幫助我們有效地提取和應用信息。但我們不能因此就理所當然地認為,學生也是以如此復雜的方式來組織自己的知識。與之相反,我們應該認識到專家和新手在知識結構上的區別,并通過提供知識結構來明確告訴學生,我們是如何組織學科知識并利用它來完成特定任務的。
二)相關原理分析
1.新手和專家的知識組織方式在兩個關鍵方面存在顯著差異:一是知識關聯程度,是相對孤立還是緊密聯系;二是聯系的深度,是表面聯系還是有意義的關聯。
2.人們會自然地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建立聯想,如與發生時間相近的事情間、在具有共同意義的觀念之間、在特征相近的客體間建立聯想。這些聯想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建立,從而形成更大、更復雜的結構。在課程或學科學習中,我們可以通過改善學生的知識組織方式,提升其學習和學業成績。
3.研究結果發現,當給學生呈現的事實性知識之間能建立有意義聯系時,他們的學習效果最好。換句話說,相對于單一的孤立事實,學生更容易學習并記住那些有因果聯系的多個事實。
4.如果通過教學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間的重要聯系,使之在所學內容中建立起更多關聯,他們就會從中受益,從而建構更加靈活、有效的知識組織。
三)解決策略
探索和改善知識組織的策略
1)創建概念圖,分析自己的只是組織
2)分析任務,找出最合適的知識組織,
3)向學生提供課程的組織結構,
4)在講解、實驗、討論中清晰呈現知識組織結構,
5)運用對比性、邊緣性案例,凸顯知識組織特征,
6)明確強調深層特征,
7)把概念之間的聯系明晰化,
8)鼓勵學生構建多元的知識組織結構,
9)要求學生畫概念圖,展示自己的知識組織,
10)應用分類任務,揭示學生的知識組織,
11)監控學生的學習,以了解其知識組織中的問題。
五、隨思
想起了“語文課是一個大籮筐,什么都可以往里裝。”,想起了“數學課清清楚楚一條線,語文課模模糊糊一大片”。我們語文課堂,向來不注重知識結構,雖然語文知識在教材中分布很散,但只要是學習知識就免不了要建立聯系,比如說識字方法、寫字指導、詞語積累和運用、典型句式的遷移使用、寫法的指導等等,這些知識如果能幫助學生建立更多的關聯,應用起來一定得心應手。比如有些語文課上用到的字詞類比、寫法類比等,都能很好地幫助學生將知識建立更多的關聯,提高學習效率。
語文課該如何運用改善知識組織的策略,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?